一、4项!我校喜获国家基金面上、一般项目2024 年,我校聚焦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稳步推进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组织工作。《社会治安环境与公司财务行为:基于犯罪时空格局的研究视角》(金融学院林楠)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东南沿海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贸易价值实现路径研究》(国际商学院黄丽华)、《金融话语翻译词向量倾向度优化研究》(外国语学院赵会军)、《海外侨胞参与和美侨乡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大数据许振宇)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依托完善的科研组织与扶持政策,学校各学科在选题策划、跨学科协同与资源整合等方面不断深化。此举不仅彰显了我校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上的创新能力,也为进一步提升研究质量、加强社会服务与决策支撑奠定坚实基础。
二、8项!我校教育部课题立项数居省内高校前列在教育部 2024 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立项中,我校成功立项8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6项,立项数居全省高校第5位、全省省属高校第3位、全省民办高校第1位;教育部高校辅导员研究专项2项,居全省高校第1位。《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混沌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简逢陞)、《数智赋能金融监管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机制、效应及对策》(林楠)、《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机制及对策研究》(王绍峰)、《数字新基建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谢丽彬)、《闽台海洋文化基因库构建与数字化传承研究》(栀梓)、《海峡两岸工业设计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曹鑫)、《“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能力跟踪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林业铖)、《文化认同视角下高校台籍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郑伟希),这些课题既具理论创新性又具实践启示价值。
三、多篇!高级别学术论文持续发表继2023年《金融研究》期刊发表论文之后,2024年,我校多篇论文在《金融研究》《统计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Journal of Innovation&Knowledge》等高级别期刊持续发表学术论文。另有超过百篇论文收录 CSSCI、CSCD、SSCI、SCI 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显示出我校在理论前沿与实务应用领域的研究深度不断拓展。教师与科研人员在交叉学科、国际合作与行业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使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对接社会需求,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行业创新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四、多篇!权威报纸《光明日报》持续刊载研究成果《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7000多字全文刊登了我校郑振铎研究中心陈福康教授在暨南大学振铎大讲堂演讲的《雪压青松松更翠——试读新发现的郑振铎1939年日记》。国际商学院黄丽华教授《积极应对外贸数字化绿色化趋势》、金融学院乔海曙教授《以“股贷债保”联动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动力》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先后被光明网、中工网、中国经济网等多家平台转载,传播度与影响力迅速扩大。此举不仅折射出我校学者深耕理论前沿、直面实践需求的多重能力,也彰显了学校在服务社会与学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为进一步打造学术品牌与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2篇!建言献策成果获国家级领导批示2024 年,我校国际商学院黄丽华教授建言献策得到正国级和副国级领导批示与肯定,这是我校在建言献策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今年共报送168篇建言献策,其中首次有 2 篇建言献策得到国家级领导人批示,另有 4 篇得到部级领导批示,7 篇得到省级领导批示,20 余篇获得市厅级及以上单位采纳或批示。这些建议立足社会发展热点与经济改革前沿,兼具理论深度与操作性,为政府部门完善公共政策与推进重大项目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也充分彰显出学校在智库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实力与担当。
六、显著!学术影响力和认可度多维提升根据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FULink)在 Web of Science(WOS)数据统计,截至 2024 年 11 月,我校在 SSCI 收录论文发表量、高被引次数及 H 指数等指标均呈显著上升势头,排名全省高校第 10 位,相比去年同期(2023 年 11 月)提升 2 位。SSC I 论文累计发表 250 篇,被引次数合计超过 5700 次,增幅达 57.86%,H 指数亦上升至 41。数据表明,我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与学科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量质并举”的学术论文为学校赢得更多关注与认可,也为推动学术创新和社会服务注入新的动能。
七、多场!成功举办多场次高水平学术论坛我校成功举办了“数字化改革推动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简称数字化) 、“非洲历史变迁与现代化进程(简称非洲进程)”、“高校高质量发展论坛”、“数据科学与科学计算国际研讨会”等学术论坛、学术研讨会。“数字化”论坛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数字化改革专委会等主办,吸引 60 多所高校和众多研究机构、企业代表共 200 余人。“非洲进程”学术研讨会则由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与我校联合举办,深入探讨非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路径。通过聚焦现实挑战与学术前沿,学校搭建起跨学科与国际对话的平台,为学术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据统计,2024年,先后举办各级学术论坛、会议与讲座 180 余场,涵盖数字经济、区域合作、国际关系等前沿领域。
八、6个!两岸融合发展创新团队探新路 为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精神,2024 年,我校围绕“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主题,先后组建了“经贸融合与绿色发展研究团队”“文商旅数智协同发展研究团队”“闽台数字经济研究团队”“数字金融研究团队”“物联网与数字商务研究团队”“闽台教育融合发展研究团队”6 个创新团队,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团队已获得省厅级及以上项目 34 项,发表高水平论文 23 篇,完成建言献策 9 篇并出版专著 5 部。跨学科合作与产学研结合的深入推进,将有效助力两岸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融合,为进一步拓宽融合发展新路奠定坚实基础。
九、首个!“闽台知识产权金融研究中心”落地福外2024年福建省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暨专利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福州高新区专场)在福州高新区成功举行,现场举行了“闽台知识产权金融研究中心”授牌仪式。该中心落地我校,致力于推动两岸知识产权金融领域的深度合作与创新,拓展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对接新路径。依托专业师资与全方位服务平台,中心将为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保护方面提供多元支持,促使其迈上新台阶,并助力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为深化两岸经贸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十、启航!全国民办院校首个全球南方研究院成立全国民办院校首个“全球南方研究院”在我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学校向国际化与跨文化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研究院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外事部门及我校理事会共同见证揭牌,旨在面向全球南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多元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为国家外交战略和学科前沿提供智库支撑。依托我校“外+”办学优势,研究院将聚焦国际形势洞察与文明互鉴,积极整合师资力量和学科资源,努力构建涵盖创新研究、人才培养和决策咨询的综合平台,为区域合作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